如何利用臨床數據發SCI(臨床文章怎么收集數據怎么寫)
當前,很多醫生的日常工作經常是超負荷的狀態,很難抽出時間閱讀文獻,分析、設計基礎科研課題并發表文章。
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臨床醫生們通常在日常診療中都積累了大量的臨床問題和數據,為何不利用這些資料,來發表SCi呢?
各類型數據要結合
無論國內國外,大多數醫生收集到的臨床數據基本可分為三類:
1、病人表觀數據:其中包括體重、血壓、心跳、尿量等
2、血液樣本
3、器官組織樣本
目前國內醫生發表的SCI文章,大多數文章僅涉及到單一類別的數據樣本。
雖然部分偏向臨床報告類型的SCI雜志會接收這樣的文章,但更重要的是,其未能充分研究某一疾?。中g/治療方法對病人各方面整體的影響,從而喪失了討論整個領域的機會。
如果能將各類別的數據結合起來,進行相關性分析,在科研完整度和論文發表水平上都能有較大程度的提升。
例如:某篇SCI 2.7分的文章,主要研究了慢性腎病中,血液中某兩種因子和慢性腎病的發展過程有著顯著的正相關,從而探討了是否可用這兩種因子作為未來疾病不同階段的診斷指標。
其實此篇文章無論是從科研主題的立意,還是具體實驗的設計執行,都并無太大創新點和操作難度。
但文章作者的取勝之道在于,他保留了病人各階段的血液樣本,并通過ELISA(一個較簡單的試驗技術)進行了分析,并與表觀數據結合進行統計分析。在這些課題設計技巧方面,我們均可以借鑒理解,并化為己用。
臨床樣本收集很重要
以何種形式保存樣品對于之后的研究和發表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血液樣本是保存為血清(serum)還是血漿(Plasma)?組織器官樣品不要僅僅選擇石蠟凍存切片,還可以直接液氮冷凍轉負80冰箱儲存用于RNA或是蛋白水平研究。
這些臨床樣本收集之初的小細節,往往決定了未來科研的走向和論文發表的水平。
因此,我們總結了幾點注意事項,希望廣大臨床科研工作者多多注意:
1、樣品選取的時間點—— 初診/復診,術前/術后,是否需要多個時間點?是否有合適的對照組時間點?
2、樣品的保存方式—— 如果不確定何種方式最為合適,應提前和相關人員和組織咨詢。
3、樣品的分析—— 即便是單一樣品,單一分析模式,選取合適的分析方式也可以得到多角度,多方面的數據和解讀。
4、數據的橫向分析和比較—— 通過多重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創新點和好數據結果
如何避免臨床數據缺失
對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和統計學分析得出有益的結論并發表臨床資料統計的文章更加貼近臨床工作。但在評估和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臨床數據的收集不夠全面。明確研究目的,研究設計前應查閱一定數量文獻,盡可能收集全面指標,避免在數據分析階段發現某些關鍵指標未進行收集,注意缺失值往往是影響樣本量的關鍵因素。建議:
1、基線信息收集全面
患者特有的人口背景學資料如:性別、民族、年齡、身高、體重等資料一定收集全面準確(職業、婚姻信息、疾病史,家族史等擴展信息如所研究疾病有相關)
2、常規指標收集全面
血壓、血糖、血脂等常見指標與多種疾病有關,屬于常規收集資料,要注意收集全面。
3、研究疾病客觀指標收集準確
在研究設計時,對于疾病相關的重要指標一定要收集全面,例如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一些血清離子,特殊指標如冠脈CTA一些指標,一些腫瘤疾病特殊的一些血清標志物(重點)。
4、隨訪
生存分析的時間計算需準確,納入研究時間及隨訪時間,以便于計算觀察時間。且在基線指標收集完畢后,隨訪數據重點收集所設計的結局事件發生情況,例如死亡,生存(若失訪比例較大,應適當擴大樣本量,失訪率越低越好,最高不要超過20%,,特別是一類人的失訪對結果影響較大)。
5、數據收集盡量統一、賦值、量化,文字描述越少越好
①是否患?。菏牵?)否(0);
②用藥療效:無效(1)、好轉(2)、痊愈(2)等等,便于分析。
③必須用文字描述的內容可加以定義,如肺葉切除部位,可進行事前賦值:左肺上葉(1),左肺下葉(2),右肺上葉(3)、右肺中葉(4)、右肺下葉(5)。
6、數據收集過程中注意一人一號,一一對應,盡量在一個表格中,規范收集,一個人對應一行的數據,便于統計分析。
當然,發表一篇高水平臨床數據型的SCI文章,還需要合理的課題設計,良好的分析寫作技巧,以及對投稿雜志的匹配和了解。
我們會在以后的文章中,繼續和大家分享相關內容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