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合適的審稿人(審稿人如何選擇)
現在國際學術期刊普遍都是采用同行評審的方式來評估論文的科學性,因此多數期刊的會要求作者在投稿時推薦2-5名審稿人(recommend peer reviewers)。那么,我們該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向編輯推薦合適的審稿人,助力文章順利發表呢。
1. 期刊為什么要求作者推薦審稿人?
大多數學術期刊都有一個審稿人庫,審稿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期刊的編委會成員,對于一些新創期刊尤為如此;(2)世界范圍內的同行。期刊會通過關鍵詞檢索到專業相近的文章,然后聯系文章的通訊作者,發郵件詢問是否愿意做審稿人;(3)投稿時作者提供的候選審稿人。
如果期刊有足夠多且研究領域足夠廣的審稿人,能保證收到文章后能找到合適的審稿人,一般不會讓作者推薦審稿專家。這類期刊通常是行業內頂級期刊或熱門期刊。
然而,大部分期刊編輯在文章送審的環節,會遇到找不到合適審稿人的困境。所以會出現讓作者推薦審稿人的情況。細分來說,有以下方面:(1)文章研究的領域和內容不常見,文獻檢索未發現相似的文章;(2)編輯部指派的審稿人沒有回復或者拒絕審稿。
2. 合適的審稿人需要具備的條件
第一,推薦的審稿人的研究領域一定要和稿件涉及的內容密切相關;
第二,推薦的審稿人仍在繼續從事科研工作;
3. 如何選擇合適的審稿人
了解了編輯需要什么樣的審稿人之后,推薦審稿人的選擇就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開始。
第一,投稿論文中參考文獻的作者。
第二,通過數據庫或者google scholar尋找到新發表的相關論文作者。
第三,投稿期刊中發表的相關文章的作者。
第四,在學術會議中交流過的學者。
要做(Do):
爭取至少確定6名潛在的審稿人。
(1)查看參考文獻列表,確定那些對文章研究內容有重要影響的文章的作者。
(2)只推薦目前活躍在該領域的審稿人,即在過去5年內發表過關于該研究方向的文章數目不少于15篇。
(3)重點關注職業生涯中期的學者,例如,高級講師、助理/副教授,甚至是初級教師和博士后。年輕的研究人員往往是最好的審稿人,因為他們渴望建立聲譽,并且有更多的時間來提供全面的審查。審稿人的地域分布要多樣化。
(4)對于研究產出大的國家(如美國和英國),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審稿人。但是,每個機構只能有一名審稿人。
(5)對于多學科的課題,爭取為每個學科確定1-2名專家。
(6)簡要解釋為什么選擇此審稿人,例如,X博士是Y領域的專家,最近發表了一篇關于這個主題的廣受好評的文章。
勿做(Don’t):
(1)不要推薦任何可能有利益沖突的人,例如,作者相同機構工作的人,最近的合著者,或前顧問/學生;
(2)除非有明確要求,否則不要推薦反對的審稿人。
4. 如何提供審稿人的精準信息
利用Google或者PubMed搜索推薦審稿人的郵箱、工作單位、通訊地址。
5. 其他注意事項
(1)是否推薦審稿人?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因為審稿人的推薦權在投稿人,決定權在編輯。很多人認為編輯要求審稿人只是為了補充其審稿人數據庫,但真正對你文章的審稿人是從期刊的專家庫里挑選的。也有人認為,如果最后的審稿人看到你的投稿推薦審稿人中沒有他,會生氣從而給予差評。所以當有些期刊投稿過程中,當作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推薦審稿人時,有些作者放棄了推薦。
我們自己的結論是:要推薦,按照規矩認真推薦,會有更好結果。我們用學習結果說話,近期完成的兩項學習均顯示:作者推薦的審稿人更有可能給出有利的評審意見。BMJ Open的學習顯示,約三分之二的作者推薦審稿人建議接受投稿,而就編輯推薦的審稿人而言,這一比例為三分之一。Journal of Pediatrics在作者推薦的審稿人中,有65.3%推薦接受稿件,而就編輯推薦的審稿人而言,這一比例只有54.2%。
(2)是否選大專家?如果你對投稿論文充滿信心,最好在近期的學術會議上大牛給予積極評價,推薦大專家作為審稿人是非常好的選擇。但是如果你的論文只有信心投3分或者以下的雜志,則不需要也最好不要推薦審稿人是特別出名的科學家。很多科研老司機認為,推薦你投稿期刊水平相當的學者作為審稿人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3) 避免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比如推薦的審稿人是其中一位作者的導師或者現同事,或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近五年內有過合作項目的學者,都要避嫌;另外也盡可能避免推薦太多國內同行給予審稿。實際上,很多被推薦審稿人在收到可能有利益沖突的審稿請求后,他們自己通常也會拒絕審稿,并給編輯說明理由;在這種情況下,編輯對于投稿人的信任可能會有些影響。
(4)提供的推薦審稿人聯系郵箱是其工作郵箱。尤其是edu域名下的郵箱。而163或者gmail等域名下的郵箱則很難以被編輯采用。
(5)逐一核對作者其他信息。尤其是名(first name)和姓(last name)一定要分清。通常在原文中顯示的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但是在檢索數據庫或者參考文獻中則是姓在前,名只是簡寫成首字母。還有局部學者的姓也是有兩個單詞構成的,這時也要分辨清楚。另外,也盡可能提供作者的科室和單位,這些都有助于編輯確認是否采用這個推薦。
(6) 準確引用。還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從參考文獻中找到的審稿人,一定要確認推薦審稿人的文章被準確引用,錯誤引用的后果自己想象哈。
當然,并不是說期刊編輯一定會全部采納作者的建議,但如果作者認真按照以上原則給出推薦審稿人,一般會加速審稿過程。所以,作者們,對這一步還是要給予足夠重視。